从美团外卖的“黄的更灵”到京东的“红的会赢”,从三九胃泰的“胃泰”梗到安慕希的“苏,有朋了”,明星营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谐音梗革命。
2025年夏日,一场名为“红黄蓝”的外卖平台谐音梗大战在互联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团找来黄龄推出《外卖黄的更灵》,饿了么邀请蓝盈莹担任“必赢官”,京东则请出惠英红代言“红的会赢”
这场看似热闹的谐音热潮背后,是明星营销正在经历的深度变革:从单向输出转向全民共创,从生硬植入转为情感共鸣,从短期曝光升级为长期资产沉淀。
01 谐音密码:明星营销的新货币
明星营销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传统的“咖位论”正在被“梗味论”所取代。品牌方不再单纯追求明星的知名度和粉丝量,而是更加关注明星是否具备“玩梗”的能力和潜力。
谐音梗之所以能成为明星营销的利器,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传播学、心理学和文化适配度的多重要求。它简单易懂,不需要复杂背景知识,易于模仿和再创作,能够激发用户参与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谐音梗能够创造一种“认知愉悦感”。当大脑突然发现两个原本不相关的音义结合点,会产生一种小小的惊喜感,这种惊喜感转化为对创造者的好感度。
美团外卖请来6位明星,一口气拍摄6部“小电影”,寇振雨的“雨濛濛也能准时送达”、黄龄的“半夜三更,外卖黄的更灵”、阿如那的“饿急眼了,大饿人快上美团外卖”,将谐音梗与极端场景营销完美结合。
02 现象级案例:谐音梗营销的全面爆发
三九胃泰借势《折腰》剧集营销
热播剧《折腰》中角色“魏劭、魏俨”因谐音“胃烧、胃炎”引发网友调侃,三九胃泰迅速响应:主动接受网友“点名”,制作215秒长广告作为“剧情番外”,融入主角采访片段,被观众誉为“最佳追剧搭子”。
组建“护魏队”,与网友共同为角色孩子起名“胃泰”,将梗转化为品牌资产。同步在微博、小红书发起话题互动,引导用户截图二创,实现观众从“反感广告”到“催更广告” 的态度逆转。
安慕希“苏,有朋了”赛事营销
针对江苏十三城文旅“内斗”衍生的“苏超没朋友”梗,安慕希反向操作:制作视频以“苏超没有朋友吗?”开场,随后邀请苏有朋作为“友谊大使”扭转剧情,引出“有朋自远方来”的温暖结局。
苏有朋姓名自带“江苏有朋友”双关,其国民度覆盖多年龄段,同步借用《论语》经典提升文化厚度。通过“请全江苏喝酸奶”活动将梗转化为实体权益,使情绪共鸣转化为消费行动。
美团外卖“全明星梗”战役
2025年夏季,美团外卖邀请寇振海、黄龄、阿如那、印小天、王耀庆、陈国坤六位明星,围绕“美团外卖送得更快”的核心诉求,结合个人特色梗文化拍摄系列短片。
寇振海借用《情深深雨濛濛》中“依萍冒雨要钱”的经典梗,改编为“雨濛濛,美团外卖也能准时送达”,突出极端天气下的配送可靠性。
黄龄延续其歌曲《痒》的“黄龄更灵”谐音,强化“半夜三更,外卖黄的更灵”,抢占夜间场景心智。
03 心理机制:为什么谐音梗如此有效?
《心理学报》上的一篇论文对广告谐音的效果展开研究,发现谐音能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失谐感”,为了化解这种不一致的感觉,消费者往往会花更多心思研究广告信息。
而一旦看懂了谐音背后的巧妙关联,那种豁然开朗之感会瞬间转化成一种好玩、愉悦的情绪体验,让人觉得这广告挺有意思。这种有趣性,能很好地中和广告词生硬的“说教感”,更接地气,尤其使年轻群体倍感亲切。
谐音梗也能帮助消费者快速、牢固地记住这则广告。这和“图式”有关。如果人们接触到的新信息与现有“图式”相关,那此时对新信息的记忆巩固也会更快。
有研究者的实验为这一机制提供了证据:当人们利用现有“图式”进行记忆时,大脑中储存短期记忆的海马体活动减弱,而与长期记忆相关的皮层活动增强。这意味着记忆正从临时存储转向长期巩固。
4 行业变革:从“存在”到“参与”的品牌新角色
传统的硬广已经失效,品牌正在从单纯的赞助商转变为能混进群聊、一起嗑剧情的活跃玩家。品牌营销不再是“一次性曝光”,而是一场接力赛:台上播出制造热度,台下社交平台承接,再用互动、二创和人设把热度延长,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从“曝光驱动”走向“互动驱动”:过去品牌在剧综里的核心诉求是“露脸”,但如今仅仅出现已经远远不够。真正能触动观众的,是进入讨论场景,与他们产生情绪互动。
从“被动植入”走向“主动共创”:品牌不再只是布景板,而是观众话题的参与者。它们会跟随剧情造梗、和粉丝玩梗,甚至创造出新的“番外”。
从“单点传播”走向“社交长尾”:剧综的生命周期很短,但社交平台的裂变却能延展话题。热搜、二创、弹幕、角色号互动,都让品牌的讨论在剧播之外继续发酵。
05 风险边界:谐音梗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谐音梗并非万能钥匙,其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研究表明,谐音广告“带货”的功效因人而异。对于经验型消费者,谐音广告确实能让他们觉得产品更好用,更容易“被种草”。但是对于理性型消费者,谐音广告的影响却不明显,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和价格等“硬实力”更为重要。
消费风险也会影响谐音梗广告的效果。对于本身就具有较高风险的消费来说,消费者会谨慎、风险厌恶,并抑制自己的探索性倾向,偏好那些符合预期的“安全的”“规范的”产品或服务。
谐音梗要玩好也不容易,如果只是为了谐音而谐音,遣词造句虽然“意料之外”但和品牌以及消费场景等“毫不相关”,那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更有甚者,“一语双关”使用不当,影响汉语言文字规范,或者产生歧义,使品牌游走于低俗与违法的边缘,会极大损害品牌形象和声誉。
例如,贵州省仁怀市一家理发店因取名“最高发院”,谐音“最高人民法院”,引发网友质疑,后被市场监管部门要求更换名称。这说明谐音梗营销必须守住底线,尊重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
06 未来展望:超越谐音,回归价值
面对谐音梗的审美疲劳,一些明星和团队已经开始尝试突破。有的转向了更复杂的语言游戏,如引用古诗词、玩转双关语、创造长故事线悬念;有的则尝试跨形式内容,如结合短视频剧情、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营销。
专家认为,明星营销的未来在于“价值营销”而非“文字游戏”。随着年轻人文化素养和审美要求的提高,单纯的语言技巧已经不足以打动人心。明星需要传递真实的价值观,展现深度的思考,建立情感连接。
数据显示,2024年微博官宣明星代言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19.4%,明星合作量增长21%,2025年前5个月已有近300位明星牵手500个品牌。这些数字背后,是品牌对社交生态的深度依赖。
当谐音梗从偶然的灵光一现变成刻意的例行公事,它就失去了最初的魅力。明星营销的终极命题也许不是“如何被更多人知道”,而是“如何被更久地记住”。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比谐音梗更多的东西——需要时间,需要作品,需要真实的人格魅力。在这些面前,任何语言游戏都只是暂时的装饰品。
梗会过时,但好产品和好口碑永远不会。当星星们不再执着于语言的戏法,才能真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谐音梗营销已成为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新桥梁,但它不是万能钥匙。成功的明星营销需要找到品牌调性、明星特质与消费者情感共鸣的完美交汇点。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那些能够用巧思和真诚打动消费者的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从“被看见”到“被记住”的跨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持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