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领域,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像是一场无声的革命,而这一次,理想汽车用一款名为i8的全新纯电SUV,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8月6日,理想i8正式上市,其搭载的VLA(Vision-Language-Action)司机大模型不仅让“买车送司机”从一句玩笑变成了现实,更让全球汽车行业看到了智能驾驶的未来方向。
从“模仿学习”到“深度思考”:VLA如何颠覆传统辅助驾驶?
过去几年,智能驾驶技术经历了从无图智驾到端到端范式的快速迭代。然而,理想汽车在实践后发现,传统的端到端辅助驾驶虽然能够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但其本质仍是“模仿学习”——AI通过模仿人类司机的行为来驾驶车辆。
这种方式在初期效果显著,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性能提升逐渐遇到瓶颈。
“我们发现,端到端的方法如果只通过数据驱动升级会存在边际效应。”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博士坦言。无论是违反常理的行为(如突然刹车)、缺乏深度决策的“笨拙”表现,还是无法应对复杂场景的“安全感不足”,都暴露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VLA司机大模型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与传统的端到端模型不同,VLA将视觉感知、语言理解和行为决策融为一体,通过大模型的语言智能提供深度推理能力。
简单来说,VLA不仅能“看到”周围环境,还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并做出决策。
能思考、能沟通、能记忆:VLA的四大超能力
VLA司机大模型的核心优势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概括:能思考、能沟通、能记忆、能自我提升
能思考:VLA利用“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CoT)技术,将传感器捕捉的视频信息转化为文本,再进行深度推理。例如,在丁字路口,传统辅助驾驶可能会机械地刹车,而VLA能够分析盲区风险,提前做出防御性驾驶决策。这种能力让i8在面对复杂路况时更像一个“老司机”而非“新手”。
能沟通:VLA天生具备自然语言交互能力。你可以直接对车辆说“理想同学,前进5米”或“靠右行驶”,它会准确执行指令。这种无缝沟通的能力,让驾驶者从“监督者”变成了“指挥者”,人与车的关系被重新定义。
能记忆:VLA具备场景记忆功能。如果你在某条路上设置了特定车速,下次经过同一路段时,车辆会自动记住你的偏好。这种个性化体验,让每一辆i8都成为用户的“专属司机”。
能自我提升:VLA通过世界模型生成的仿真环境进行自我迭代。理想汽车甚至为总部构建了一个1×1公里的数字孪生世界,其中的交通参与者全部是3D建模的智能体,完全模拟真实物理规则。在这种环境下,VLA的训练效率比实车测试高出数百倍。
从“100公里”到“1000公里”:VLA如何突破技术天花板?
在技术发布会上,理想汽车公布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搭载VLA的i8,其MPI(接管里程)从去年7月的十几公里提升到了如今的100公里,未来一年内有望突破1000公里。这一飞跃的背后,是VLA模型对数据价值的极致挖掘。
传统端到端模型依赖海量数据,但理想发现,单纯增加数据量并不能持续提升性能。“大家都可以做到1000万clips(数据片段),但关键在于能否构建有价值的数据。”郎咸朋表示。为此,理想通过世界模型生成合成数据,例如在不同天气、时间下重建高速ETC收费站场景,甚至模拟极端危险场景,让VLA在虚拟世界中“举一反三”。
更令人惊叹的是,VLA的训练成本从2023年的每公里18.4元降至如今的0.53元。这一降本增效的奇迹,得益于理想在算法效率、强化学习和仿真测试上的突破。用理想的话说:“版本迭代的速度只取决于显卡的数量。”
重新定义“司机”:VLA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出行?
VLA司机大模型的落地,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出行体验的重构。试想以下场景:
狭窄路段调头:传统车辆需要人工多次倒车,而i8可以自主完成。
防御性驾驶:VLA会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如盲区冲出的行人),主动减速避让。
个性化指令:你可以告诉i8“跟紧前车但别太近”,它会精准理解你的驾驶风格。
这些能力让VLA不再是冰冷的“辅助系统”,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智慧的“司机”。正如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所说:“未来,MPI达到1000公里的辅助驾驶系统,会让所有人相信智能驾驶真的快来了。”
结语:智能驾驶的“iPhone时刻”
理想i8的发布,或许标志着智能驾驶的“iPhone时刻”到来。VLA司机大模型用语言智能打通了感知与决策的任督二脉,让机器第一次真正具备了“驾驶思维”。当其他车企还在比拼算力和数据时,理想已经跳出了内卷,用VLA重新定义了智能驾驶的范式。
买车送司机?不,理想i8送的是一个能思考、会学习、懂沟通的“伙伴”。而这,或许才是智能驾驶的终极形态。